“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”国际论坛发言摘编
发布时间: 2024-06-21 浏览次数: 10

       6月12日,由中央民族大学、北京大学和喀什大学联合主办的“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”国际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办。此次论坛旨在以考古、历史领域的国际交流,推动新疆历史人文的多元一体研究,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。

  来自中国、哈萨克斯坦、澳大利亚、埃及、德国、匈牙利、美国等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,围绕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、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、西域丝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、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。

  新疆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彩舞台

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 姜国华

  源浚者流长,根深者叶茂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“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,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,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,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。”以历史为鉴探索新疆,可以看到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岁月流变,可以看到各民族共同缔造、发展、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奋楫笃行。文明因交流而多样,因互鉴而发展。“大足以容众,德足以怀远”,新疆就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彩舞台。

  本次论坛既是古老文明的传承,也是丝路精神的鲜活实践,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,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平行线,更不是单行线。今天我们在“五口通八国、一路连欧亚”的喀什齐聚一堂,要赓续先贤文脉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富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力量。

  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、科学研究重地、文化传承高地,承担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“大课堂”“大实验室”“大图书馆”的重要责任。今后,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,把准研究方向,扩大交流互鉴,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、话语体系、理论体系,在新征程上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!

  努力为新疆地区考古工作带来突破性进展

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 魏正中

  新疆拥有极为丰富的古代遗址,它们是新疆历史的见证,需要我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考古研究。

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如今,大规模测绘可以依赖全球定位系统,无人机也成为常用工具。在石窟内部,绘制展示石窟相关特征的图标耗时最长,三维扫描和数字化技术大大加快了这部分进程;数码相机和先进软件使我们能够获取一些以前无法想象的图像。各种新材料的发布和使用将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,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遗址。

  2021年,《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(2021—2035年)》印发,进一步深化石窟寺考古研究和价值挖掘,推动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编撰与出版,探索中国特色石窟寺考古理论与方法。目前,学者们正积极落实这一计划。

  今天,我们看到,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及专业人员技术培训都在进行中。我们认为,对年轻人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,这样才能提高未来考古工作的质量。我们会利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,努力为新疆地区考古工作带来突破性进展。

  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

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 艾力·吾甫尔

 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、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。考古证实,新疆出土的彩陶受到黄河文化影响,古代新疆的丝制品也来自中原。

  丝绸之路畅通后,各民族交流、交往、融通更加密切,新疆地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,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中发展得多姿多彩、枝繁叶茂,并始终从中华文化母体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,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。

  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,同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,包容互鉴,深度融合,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,与中原文化一起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、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。

  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

  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兼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 黄达远

  新疆现代化的成绩来之不易。如今,新疆铁路超过9500公里,覆盖全疆80%以上的县域行政区。2022年和若铁路通车,对南疆的旅游业、制造业发展以及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。铁路社区的兴起、铁路技校的建设等带来了商业化投资以及产业链的延长,即物流、人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的畅通,使得当地的物资更为丰富,生活更加方便。

  前几天,中国—吉尔吉斯斯坦—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签署。中吉乌铁路起自新疆喀什,经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,未来可向西亚、南亚延伸,建成后将极大促进三国互联互通,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更快发展。这条惠及三国人民、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通道,将为喀什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,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。


本站由新疆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建设 Copyright ©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新ICP备10003677号